交通运输学院 点击访问

  • 交通运输类(含交通运输、交通工程、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)
  • 智慧交通
  • 交通管理

 交通运输学院创办于1982年,前身为道路运输管理系,是重庆交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的院(系)及学校交通特色的重要支撑。目前已具备从本科生、研究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现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、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各1个,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各3个,智能交通系统与控制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1个,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;交通运输、交通工程、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、交通管理、智慧交通5个本科专业,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、市级特色专业5个,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、市级一流专业3个。建有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,1个重庆市一流学科,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、1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1个重庆市智慧交通众创空间。学院是 “中国物流教学十大创新品牌院校”和“全国运输与物流院校教学示范基地”。

学院有教职工121人,其中专职教师92人,其中教授29人,副教授34人,博士生导师32人,具有博士学位80人。有国家级人才1人,“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”3人,重庆市英才计划“名家名师”1人,重庆市“巴渝学者”特聘教授4人、青年学者3人,重庆市英才创新领军人才2人,交通运输部科技英才3人,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”1人,海外巴渝引智计划11人,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,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副理事长1人,教育部专业教指委委员2人,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2人。有境外学习、工作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0余人。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,博硕士研究生500余人,在站博士后20人。

近五年来,学院获省部级奖励27项。其中包括中国公路学会在内的学会奖,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在内的协会奖,以及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科技进步奖。院长刘唐志教授关于“山区复杂干线公路人车路协同理论与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”的研究成果在2021年荣获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;何兆益教授关于“反应型高性能沥青路面常温冷补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”的研究成果和“道路用废旧沥青活性恢复及低碳节能施工技术研究”的研究成果在2022年和2020年分别荣获贵州省公路学会一等奖和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;徐进教授关于“面向人因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技术与应用”的研究成果和“山区复杂路形驾驶行为动态感知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”的研究成果分别在2022年和2018年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人工智能协会三等奖。

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目标,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任务,遵循“德育为先、知识为本,能力导向、全面发展”的育人理念,紧跟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化、立体化、智能化发展趋势,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需要,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报国之心、创新之智、实践之能的交通运输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打造基于“课程-实践-育人-质量评价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,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项。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、市级特色专业5个,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、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,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市级一流课程5门、市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、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。

近三年,学院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超过1500人,行业对口就业率超过95%,其中升学率保持在25%以上。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80%,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、专利40余项,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励40余项、市级奖励80余项,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、市级7项。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目标,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任务,遵循“德育为先、知识为本,能力导向、全面发展”的育人理念,紧跟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化、立体化、智能化发展趋势,主动适应交通运输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需要,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报国之心、创新之智、实践之能的交通运输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打造基于“课程-实践-育人-质量评价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,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重庆市教学成果奖3项。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、市级特色专业5个,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、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,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、市级一流课程5门、市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、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。
近三年,学院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超过1500人,行业对口就业率超过95%,其中升学率保持在25%以上。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80%,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、专利40余项,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励40余项、市级奖励80余项,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、市级7项。


学院咨询电话:023-62483190

学院QQ咨询群:915631649